一直以來,台灣東北海域被認為是一個海洋能發展潛力非常大的海域。為了建立較具有可靠度的波浪資源特性,2011年海洋大學工學院海堤外側的基隆海洋能測試場正式取得核准並成立,並在一水深40m處設置一資料浮標,從2012年5月開始連續地收集海氣象資料,並正常運作至2016年初,損壞後,於2016年8月更換一新的浮標波浪儀繼續運作收集相關的波浪資料,一直持續至2021年11月損壞,2022年7月進行新的浮球採購,同年11月8日已完成驗收,並於11月12日重新佈放。此外,另一底錠式ADCP剖面流速儀也從2014年7月開始被安置在測試場中該轉換設備附近的一水深約31m處,提供間斷期間的連續波浪資料。針對長時間的波浪資料進行分析,可以提高結果的可靠度,對於未來測試場波浪能的相關研究及發展提供更有力的依據。
在針對波浪資料進行分析前,需先建立資料庫並初步對波浪資料進行管理,本研究針對每月波浪資料進行整理並計算妥善率(完整度)。接著進行資料分析,主要將波浪資料進行統計並繪製成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分佈圖及波能累積圖,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分佈圖主要是將波浪資料以波高範圍0.25 m -8 m,間隔0.25 m,以及週期範圍2 s -20 s,間隔1 s,並統計每個區間內的資料數目,以計算波浪條件之發生機率;波能累積圖則是直接將聯合機率分佈圖中各區間的機率乘上8766小時(四年平均為365.25天),再乘上各區間之代表波能,即可得出年平均的波能累積分佈圖。而依照時間範圍不同調整後可繪製四季及季風等不同時段的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及波能累積圖。針對資料庫建置之成果可以各月份之妥善率作為代表,分析結果之波高週期聯合機率分佈圖來探討各波高週期區間內的發生機率,並進一步繪製成波能累積圖,兩者可用來探討測試場的代表性波浪條件,並作為測試場未來相關研究發展的重要依據。